(利物浦大學的著名建築: 維多利亞大樓)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留學夢, 縱使不是留學, 也想要遊學過過乾癮

直到工作之後,存了一筆錢, 又因為無國界醫生組織, 要求具備熱帶醫學的知識, 我藉著這個機會, 繞過半個地球, 來到英國進修。因為從來沒有想過會到英國念書, 英國離台灣又很遠, 從沒刻意接觸過英國的知識, 但也對英國小有認識, 因為英國一向是強勢文化輸出國, 全世界誰不熟悉Harry Potter, 007 James Bond, 蘇格蘭威士忌, 英國皇室的各樣消息。

異國留學的念頭一向是很浪漫的, 但是現實是很實際的

到了英國, 發現第一個現實, 他們講的英文我聽不懂

一下飛機, 分不清東南西北, 總要問路吧!問路時, 警察講了很多, 最後只聽得懂turn right 兩個字。這才發現, 從小學到大的英文, 原來是美語, 畢竟美語不是我們的母語, 很難快速在英語與美語的腔調中轉換, 這下完了, 接下來的日子怎麼聽課呢?

上課時, 老師南腔北調, 一開始, 我會特別區分這老師是 London accent (比較像BBC的英語, 比較好辨認), Scottish accent (Scotland 當地人講話像唱歌), geodie accent (東北方 Newcastle區域的腔調), 或是Liverpool 當地 Scouse accent (有點像土話, 腔調很重), 但是後來就放棄了, 只需要區分聽得懂或聽不懂的英文, 其他都不重要了。

除了英國本地的老師, 還有從新加坡口音的老師, 非洲口音, 荷蘭口音, 德國口音, 不要說別人, 連我自己報告的時候, 也是台灣口音的英文。

最痛苦的是, 強者我同學印度感染科醫師, 她超有經驗, 上課跟老師很有共鳴, 不時發問, 或交換她在印度的經驗, 很愛發表意見, 但是重點是, 我根本聽不懂她在說什麼, 音節都連再一起, 口音超重, 後來上課只好選她旁邊的位置坐, 聽得比較清楚, 神奇的是, 與她相處了2個多月後, 有時候老師聽不懂她在說什麼的時候, 我竟然都聽懂了, 真是習慣成自然呀, 課程中有一個星期, 她趕回印度去開會 (可見她是個感染科界的重要人物), 忽然大家都很有感地發現她的消失了, 因為每堂課少了她的評論, 真是失色不少!

課程開始時, 我對於上課只聽得懂50~70% 這件事感覺挫折, 朋友都說 : 習慣就好 ! 慢慢就會聽得懂。台灣學生會會長很有智慧地說: 習慣就好 ! 習慣你總是聽不懂這件事。

我將這句話送給所有即將或剛開始的留學生們, 習慣聽不懂, 就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心境上比較能適應。

第二個現實是, 英國是個不重視吃的國家

我們每天的課程都是滿堂, 中午用餐時間, 是下午一點到兩點, 我常常等不到一點, 就已經餓的快發昏了。如果遇到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同學, 延遲下課, 還會壓縮用餐時間。有時候更狠, 連中午都排課, 完全沒有時間用餐, 卻也不見同學抱怨, 只見他們一包薯片, 再灌一杯咖啡, 就可以繼續上課, 而我已經血糖低到看不清前面的路了。英國人正是又要馬兒跑得快, 又可以不吃草的優秀民族呀!

對於英國最廣為人知的名菜「炸魚薯條」, 我也只能送它四個字, 不敢恭維。厚厚的炸粉下, 裹著不怎麼鮮嫩的冷凍魚排, 已令人沒什麼食慾, 吃完魚排後, 還要再戰同是炸物的大份薯條, 「炸魚薯條」一生一定要試一次, 但是一次就夠了!聽說某個漁港餐廳做出來的炸魚薯條十分新鮮好吃, 只能請有緣人自行尋找。

英國的主食是冷的三明治, 這對我們亞洲人而言十分煎熬, 沒吃到熱食和米, 就像沒吃飯一樣, 另我們留學生最期待的一刻, 總是結伴去中國餐廳祭五臟廟的傍晚。不只我們習慣如此, 中國超市賣的米和麵條, 和各式中式調味醬, 同時解救了日本、緬甸, 甚至不丹的同胞們, 原來亞洲牛牽到歐洲, 還是有個亞洲胃呀!

英國本土的料理, 我只推薦兩項:英式早餐和英式下午茶。英式早餐的內容大多是固定的, 烤番茄、炒蛋、香腸、蘑菇, 配上吐司或可頌, 在搭配英式早餐茶或咖啡, 熱騰騰又份量十足的早餐, 撫慰了遊子的胃, 同時也不愧對付出去的英鎊。英式下午茶則是英國文化的精髓之處, 坐在陽光灑落的公園旁, 有禮的服務生, 端上精緻的茶具, 又有源自世界各地多樣的茶種可供挑選, 淺嘗一口手工糕點, 這一刻才充分感受生活在英國的美好。

第三個現實是, 錢包裡錢太少

英國消費爆貴, 約是台灣2~3倍價格。當一個窮學生, 三餐肯定要自己開伙, 才能省錢, 省錢就要自己去超市買食材。英國超市大至分三種等級, 最高價位的皇家認證超市Waitrose 或Marks & Spencer 我們去不起也買不起, 中等價位的Tesco 消費起來也吃力, 最後只能去窮人的超市LidlAldi。這兩家德國連鎖超市, 走低價路線, 在2008年經融風暴後崛起。還好有這兩家超市, 每樣東西價格約一英鎊(台幣50元), 不然我還沒讀完書, 就先宣告破產了。

周末時, 偶而我會去倫敦玩, 但是兩天一夜後, 總是覺得自己被洗劫一空, 一張倫敦眼(London Eye)票價, 約20英鎊(台幣1000元), 在隨處可見的三明治連鎖店Pret a Manger中, 一個全素的冷三明治約4英鎊(台幣200元), 鮭魚或火雞肉三明治則要價6英鎊(台幣300元), 外加來回倫敦利物浦的高鐵票價, 和住宿費, 帶台幣一萬出門, 回家時已所剩無幾, 還是乖乖在家唸書, 比較省錢。

第四個現實是, 英國人很有禮貌

英國人很紳士淑女, 有禮貌的另一面就是有距離。反觀美國人則很熱情, 陌生的美國人, 會主動找人聊天, 見到你的第一次, 就可以聊得像老朋友一樣, 甚至把他家住哪裡, 賺多少錢, 開什麼車都聊出來了, 這在英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在美國, 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溫暖的, 但是在英國, 禮貌中少了那麼一點點溫度。

在異地生活, 常常會覺得壓力大, 真的要學會放鬆慢慢來, 以下幾個數據供大家參考

1. 留學的前三個月最痛苦, 因為生活上, 經濟及氣候上的不習慣, 搞不清東南西北, 沒有家人及朋友在身邊支持, 一切從頭開始, 朋友從頭交起

2. 語言的部分, 需要3~5才能真正融入, 而且是在認真學習的前提下, 和英國本地人聊天真是一大挑戰, 說的很快, 音都連在一起, 如果他們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 明明都懂, 但是講出來的腔調和速度, 就完全無法掌握, 例如: 朋友興奮地說"Look ! the sunset is beautiful", 我卻只聽到含糊的音節, 而錯過美麗的夕陽

總結而言, 在英國生活, 有些辛苦的現實面, 寫出來與大家分享。但是在進修的期間, 我享受到全世界最高品質的教育, 學習到我最有興趣的熱帶醫學, 結交了來自各個不同國家的同學朋友, 這是人生中難得的體驗, 回頭望去, 仍舊是收穫滿滿。

推薦BBC學英語網站

1. BBC 6 minutes English

http://www.bbc.co.uk/learningenglish/english/featu...

2. BBC The English We Speak

http://www.bbc.co.uk/worldservice/learningenglish/..

(首刊於台灣醫界雜誌2020年Vol 63 No2)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口音 英國 留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兔文 的頭像
    小兔文

    神經世界.神經醫師

    小兔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